我在海外工作邁入第9個年頭了,從運動成衣製造業轉戰到運動製鞋業,最後來到外商品牌端。從菲律賓、柬埔寨與越南,再到中國。想起一畢業就把自己賣到國外,看起來很強很勇敢,其實也有很多挫折委屈與迷惘,也許我終於又可以提筆是因為我走過了,也從中學習成長了,可以分享有用的東西。
這篇文章,總結了我選擇外派工作的動機,以及在做這些決定時如何盤點自己的資源,去創造與獲得經歷。
如果你也有考慮外派的工作,可以跟著我的步驟一起分析探索,相信你會更有方向感,並可以著手籌備計畫,讓自己更靠近想要的工作! 文內也有我製作的表單,幫你更好釐清頭緒喔!
本文重點提要
- 為什麼一畢業就外派
- 分析自己想要從這份工作獲得什麼
- 為何選擇東南亞
- 打算外派多久
- 不論你在哪,小結論
為什麼一畢業就外派
原本畢業後是想要給自己一個Gap Year,為此我在大四時努力打兩份工存了10萬元,打算當作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,誰知一畢業就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已是危機,於是也沒有心思再想玩的,開始了我的求職面試旅程。
其實剛畢業是茫然的,不管是否要投入自己所學的產業中,或是嘗試不同領域,我們都知道那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感覺,就是一張白紙,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、怎麼知道選擇的對不對、又會變成什麼樣子。
在幾場面試下來後,很幸運地都得到錄取通知,最後我選擇外派東南亞成衣代工廠的儲備幹部。那時的想法很簡單,覺得既然都要出社會接受挑戰了,那就幹大的哈哈!加上吃住交通都靠公司,可以把賺的錢大部分都存下,符合那時剛出社會的目標。
如果你還在就讀大學階段,我強烈鼓勵你多去參加學校辦的各種演講,密切關注學校網站上公告的一些講習活動,多聽多看多學,便會培養你思考的能力,也去多方嘗試與經驗,會讓你慢慢發現自己的喜好、擅不擅長與優缺點,這時你就可以決定你要不要努力去突破些什麼,當能力提升了,你就有更多的方法去解決問題,進而有更多選擇的能力,而不是困在沒有方法所以選擇有限。
如果你是已經有幾個工作經驗的人,對外派工作好奇甚至想嘗試,想要”踏出熟悉的舒適圈”卻一直卡關,那麼接下來的步驟也許能帶給你一些方向哦!
分析自己想要從這份工作獲得什麼
我們可以大概歸類成六大面向去思考,釐清自己現階段想追求的、看重的是哪些層面,在做決定時會更有方向感。
以我在分析選擇外派工作為例子:

思考上述的六大區塊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目前的人生優先順序,哪些你特別看重。要記得計劃永遠都可以改變與調整,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心之所向,寫下來一一盤點可以幫助你釐清腦中一堆混亂的聲音,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很好用又簡單的方法。
但是若是選擇外派工作,也許你會有以下的問題需要考量:
- 有男女朋友的你、有家庭的你,因外派與另一半分隔兩地,是否兩人都能坐下來好好談出共識呢?
- 邁入老年的爸媽、還在成長的小孩,他們的狀況是否能允許你長期不在他們身邊? 若錯過重要時刻的陪伴,你會不會因此有心裡遺憾?
- 單身的你,外派的工作可能高壓工時長,女生可能較無法在東南亞找到心儀的另一半(不是歧視喔…而是女生真的很難遇到喜歡的東南亞人,身高、想法還有語言交流等限制…),又或者選擇同樣是外國人的機率可能比台灣人高一點
- 假如外派後要回台灣,有很大的機率面臨薪水與職位都不可能比外派高,也有很大的機率原公司在台灣總部沒有職缺,面臨轉職的挑戰,你的下一步方案B是什麼呢?
也許我們無法在思考的時候就有明確的答案,帶著這些問題上路也可以,也許有天你會突然找到答案~
為何選擇東南亞
傳統製造業幾乎都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設廠,有些依然保有在中國的工廠,因中國技術相較成熟,所以一些研發、高端設計的、小量客製化的依然在中國進行,但大量生產的主力已在東南亞(許多公司約在2005年前後進軍東南亞設廠),逐水草而居(大量且廉價的勞工)。
離台灣不遠的東南亞,我們反而很少關心其相關時事,對其歷史與發展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。記得以前在德國交換時,常常聽到他們總會幾個相鄰國家的語言(德文、義大利文、法文…),並且他們都很知道鄰國的狀況,甚至也常去旅行。相較之下我們台灣人比較喜歡去已開發的、大家流行去的大國,所以當我知道工作是在東南亞時反而覺得有機會去更深入了解鄰國,是件讓人期待的事情。
也因為發展相較其他國家晚,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(許多需求尚未被滿足),時差也近、搭飛機也只需3-4小時、生活開銷也不大,更能達成我存錢的目標。至於挑戰當管理階層的幹部,我知道永遠沒有準備好的那天,那時的我沒有什麼好害怕失去的,頂多就是失敗回來而已。
一直到現在,我越來越喜歡把想的東西寫下來,這樣的習慣讓我開始盤點與自我分析,讓我有勇氣跨出每一步職場的轉換。也許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,會覺得轉換成本變高、機會成本也高,選擇也伴隨著許多面向的取捨,於是變得躊躇不前,不過我們永遠不可以忘記人生是場無限賽局,你永遠都有選擇權,不管做什麼決定,只要你出發了,一條路就為你展開,你會越來越好的。
我很喜歡一句話,也常常在自己挫折時提醒自己的一句話:
” 你不用很好才能開始,一旦開始了,你就在變好的路上了 “
打算外派多久
可以先試著想想,現在的工作也可以做到你想外派的這些事情嗎?
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動機,我們很容易在面對挫折與挑戰時陷入自我懷疑與放棄
我對自己一開始是沒有想太多也沒有設限的,想的是趁年輕,爸媽都健康不用擔心,多出去外面看看這世界,跳脫出台灣教育與思想的框架,工作之餘多去各個國家旅行,開開眼界、發現不同的人事物,就會發現世界之大,很多當下的煩惱與問題其實都沒什麼大不了的!
因為外派工作幾乎都要擔任重要管理職,甚至是幾個月內就必須掌管一個部門,一定比在台灣從小職員慢慢做起,所能經歷與看到整個組織分工更快,也有更多機會與跨部門溝通協作,更能了解不同部門負責的事情,漸漸地在做事情你會考慮地比較周延,因為你的一個動作與決策都會牽連許多相關部門,不得不謹慎周密。
漸漸地,你面對的人越來越多,下至你的部屬與員工,上至主管老闆到客戶,平行到跨部門與領域,見的人多與廣了,看待一件事情或一個人的角度便能有更多面向,為了讓工作順利你也學會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,應對進退也不再被自己主要的個性與情緒侷限,多了一分考量對方的性格與在意的點,這時你的待人處事手腕也會提升許多呢!
如果有一天,爸媽老了想要我回家,或者需要我照顧了,那時回台灣我想也有許多經歷可以展現在履歷上,也有較多管理階層或薪水不錯的選擇。又或者因為小有積蓄,可以有餘裕嘗試不同的領域;又或者可以暫時停下工作一段時間,單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?
所以外派對我來說是用時間換取快速成長的經歷,在年輕時取捨掉一些非必須的滿足,加速成長打拼想要的未來!
不過,這邊有個小提醒,外派久的人常常存不到錢,不免就是當賺得多了,花得也多了…
Yale Chen在<加速你的FIRE人生>一書中有提到一個概念:地理駭客(geography hacking)
如果你可以將高幣值國家的錢轉到較低幣值的國家去花,就可以瞬間提高生活品質,也可以存到比較多的錢。
而外派工作正是符合如此運作的概念,但有可能我們又掉入了生活品質膨脹的陷阱: 因可負擔的消費能力提升,支出的習慣也有很大的機會跟著提升,必須有意識地檢視與控制。例如:在台灣不會坐計程車,因為在東南亞做grab便宜就連短程都不走了;想家就去找台灣味餐廳,就算比台灣貴也覺得小確幸值得花;覺得平常一到六都在上班沒有花錢,於是週末就住高檔飯店吃高級餐廳、想買就買對自己好一點,無形中就花了許多非必要的錢。
最後,無論你在哪裡…
在進入職場一陣子後,我們常常會因為人際、工作環境、公司文化與組織等因素,變得很迷惘,也過得很不開心,這時候當初的分析表就是一個提醒你莫忘初衷的小燈泡,拿出來看看,問問自己:
- 當初想要的目標達到了嗎?
- 我的初衷還是一樣嗎?還是我有新的感想,又或者有新的方向?
要知道,初衷不是永遠不變的,隨著歷練、年紀增長,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看重層面,初衷不變很好,那表示這對你來說一樣重要。而變了也沒有不好,表示你有新的想法注入,也許你成長了,跨過了一些曾經會卡住你的檻,而你有動力與機會去嘗試不同的方式與經驗。
同時,這也是你很好誠實面對自己內心聲音的方式哦! 很多時候我們想來想去,所有的決定與感受都繞來繞去的,忘記了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取捨,有獲得也有同時失去另一個選擇的可能,我們要做的就是釐清自己的感受,做出決定後就勇敢上路,在路上好好感受不同的風景,並且隨時都可以調整,就算上路一段時間發現走到死路,你還是有選擇的: 回到熟悉的環境又或者是再去試另一條路!
最怕的是你選擇了一條路,卻一直想著當初若選擇另一條路現在可能已經多好多好了,於是這條路你也無法專心並堅持下去,患得患失、瞻前顧後,便落入常常在反省與懊悔中了噢!
別忘了~人生是場無限賽局,評估好失敗可以承擔的風險,剩下的就就盡情去闖吧!
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故事想要分享,可以寫信給我,也可以在下方留言,期待看見你們的回應哦~
祝好:)